12月14日、15日,第十九講、第二十講致知學堂在良鄉主校區開講,選課的同學均按時到場聆聽講座。
12月14日,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于強以“臺海熱點縱橫談”為題,在我校開展了致知學堂第十九講專題講座。于強剖析了臺灣經濟陷入停滯的原因,并且分析這種停滯對臺灣社會結構和社會思潮的影響。他對兩岸關系融合發展進行了回顧與展望并且對臺海熱點進行了講解,借此提升同學們對于當今臺海問題的認知。
于強從多方面解讀了臺灣與大陸的兩地差異。他用生動形象的事例展示兩岸生活習慣的差異,并由兩岸養老政策上的差異分析出臺灣經濟發展的不均衡。于強借用了臺灣偶像劇的例子來說明臺灣經濟文化變遷。與此同時,他介紹了臺灣偶像劇女主角的身份飾演從學生族群變化為更多貼近生活的角色,變化反映出了臺灣社會結構的變化。于強還提到,近年來大陸偶像劇對于臺灣偶像劇的模仿水平與翻拍水平不斷提高,大陸偶像劇逐漸取代了臺灣偶像劇在臺灣本地的地位。
于強舉出“團團”與“圓圓”兩個大熊貓的例子來闡釋兩岸關系融合發展的問題。為推進兩岸的關系發展與和平統一,順應社會人民盼團圓、盼統一的主流民意,大陸向臺灣贈送了“團團”和“圓圓”兩只大熊貓。“團團”和“圓圓”讓兩岸人民感受到了其中的美好寓意和殷切期盼。臺灣品牌傳入內地市場也是兩岸融合發展的生動體現,許多臺灣品牌都深入內地市場并且取得了其產業的蓬勃發展。于強還對未來兩岸融合發展進行了展望。
講座讓同學們受益匪淺。在場同學對于臺海熱點問題,都有了更多角度的深入了解。這堂講座讓我們了解了兩岸關系的融合發展歷程,也增強了我們對于臺灣回到祖國懷抱的信心。
12月1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研究員劉燕以“塞罕壩精神:紅綠交融的時代強音”為主題,在我校開展了致知學堂第二十講專題講座。劉燕從紅綠交融書寫塞罕壩綠色傳奇、紅綠交融熔鑄成塞罕壩精神的精髓要義、紅綠輝映彰顯塞罕壩精神的時代風采三個方面,開展了本次講座。
在開場白中,劉燕分別解讀了主題中“紅”和“綠”的含義,其中“紅”是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綠”則是指塞罕壩的綠色發展。她提出,塞罕壩原本有著美麗山嶺與水源的風景,但是數年過度的開圍放墾導致了塞罕壩的生態環境惡化。在黨的帶領下,如今塞罕壩在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資源效益上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劉燕從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三個方面對塞罕壩精神的精髓要義做了解讀。牢記使命是塞罕壩精神的靈魂,是塞罕壩從荒原孤樹再現為百萬林海的精神指引。她提到,塞罕壩工程的最初的作用是為首都防風固沙、為京津涵養水源,而這也是一代代建設者們一直堅守的初心使命。在面對惡劣的環境時,塞罕壩人從未退縮,時刻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可以說,艱苦創業精神就是塞罕壩林場砥礪奮進的力量源泉。接下來,劉燕詳細介紹了塞罕壩林場三個階段的綠色發展目標。進入新時代以來,塞罕壩人的堅持為塞罕壩地區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增強了其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劉燕指出,綠色發展是塞罕壩精神的主題,是塞罕壩林場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在講座的最后,劉燕同在場學生進行了親切熱烈的互動。她就同學們關于“塞罕壩精神與民族精神的關系”的問題進行了解答,指出塞罕壩精神與民族精神是相融相通的,它是對民族精神的繼承和發展,為民族精神注入了時代特色,讓民族精神不斷綻放時代光彩。通過劉燕的精彩解讀,我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塞罕壩精神的力量。在新時代的感召下,我們青年人更應當學習塞罕壩的精神,增強時代使命感,培養艱苦奮斗的精神,將我們的青春力量融入到時代精神與民族精神之中。
時代的車輪不斷向前,塞罕壩的精神歷久彌新,即使是在新時代,塞罕壩精神也始終閃耀著思想的光輝。它不僅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追求,還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更是向世界詮釋了新時代“美麗中國”的整體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