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下午,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名家大講壇”第四講在阜成路校區舉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研究員應邀做客大講壇,做了題為“以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學術報告,對剛閉幕的“兩會”精神進行解讀。
講座前,學校黨委副書記、校長郭建華會見了王一鳴副理事長一行。郭建華圍繞歷史沿革、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及人才培養等方面簡要介紹了學校的基本情況,并對王一鳴副理事長的到來表示歡迎和感謝。
管理世界雜志社副總編輯柏晶偉,管理世界雜志社新媒體中心副主任馬嘉林,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干部趙天然,學校黨委常委、副校長徐丹丹、鄧祥征、寇紅江出席論壇。黨委常委、宣傳部長倪國華,經管學部主任郭毅,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呂良、執行院長詹新宇,經濟學院師生代表以及數字書院學生160余人參加了此次講座。講座由鄧祥征主持。
王一鳴圍繞“以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主題,從四個方面展開演講:他談到,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動求變。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全球爭奪科技制高點競爭日趨激烈,在中國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期培育新質生產力更為緊迫。中國以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贏得國際競爭的戰略選擇。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在科技創新。近年來,中國科技創新發展迅猛,但也存在短板弱項,主要是原創能力不強、原創成果偏少,部分關鍵核心技術仍受制于人。對此,要從過去跟隨式創新模式轉向部分領域引領性創新模式,從過去的集成創新轉向原始創新,加強前瞻性基礎研究,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
王一鳴談到,發展新質生產力根本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既要重視“從0到1”的基礎研究創新和“從1到10”的技術研發突破,也要有“從10到100”的科技成果轉化和“從100到N”的大規模產業化,實現從概念設計、技術研發到中試再到產品的“全鏈條”創新。要圍繞產業創新的重大需求,建設一批創新平臺,布局一批中試和應用驗證平臺,推進關鍵技術攻關、迭代應用和生態培育,讓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他指出,要以體制創新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一方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通過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和資產單列管理制度,以產權激勵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另一方面,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系,提升金融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質效。
鄧祥征在主持講座時簡要介紹了王一鳴研究員的個人履歷和學術成就,并對王一鳴研究員一直以來對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科發展給予的支持和幫助表達了的誠摯謝意。他表示,此次報告內容詳實、亮點紛呈,對學院相關學術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