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由我校法學院和北京大學財經法研究中心主辦、北京工商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和海南華宜財經研究院承辦、國富浩華(北京)稅務師事務所有限公司及明稅律師事務所協辦的第四屆金融稅法高峰論壇隆重舉行。論壇以“規范資本市場財富積累的稅法理論與實踐創新”為主題,來自各大高校、學術團體、實務部門的專家學者共千余人線上參會。校黨委常委、副校長徐丹丹出席會議并講話。開幕式由法學院副院長(主持工作)陳敦主持。
第十一、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副主任郝如玉教授指出,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首次提出“規范財富積累機制”,是對“共同富裕”理論的延續和完善。為發揮資本在促進共同富裕中的積極作用,需要稅法在二次分配領域做出更積極的舉措。他相信本次研討會對推進財稅法治建設,建立更加完善的財稅法律制度體系將產生極大的積極助力。
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郝昭成談到,“規范財富積累機制”的提法首次出現在中央文件中,意味著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規范財富積累機制將會成為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政策導向。今年第四屆金融稅法高峰論壇以“規范資本市場財富積累的稅法理論與實踐創新”為主題,正當其時,意義長遠。
校黨委常委、副校長徐丹丹代表學校對蒞臨論壇的各位嘉賓表示熱烈的歡迎。她指出,本屆論壇以“規范資本市場財富積累的稅法理論與實踐創新”為主題,深度契合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堅持多勞多得,鼓勵勤勞致富,促進機會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規范財富積累機制”的內涵和要求。希望各位專家發表真知灼見,共同推動金融稅法治理現代化和中國財稅法治進步。
中國法學會財稅法學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財經法研究中心主任劉劍文教授認為,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首次提出規范財富積累機制,是對共同富裕方針的有益補充,有利于提振人民創造財富的信心。要重視稅收在調節收入分配中的關鍵作用,運用稅法理念處理好國家征稅權與納稅人權利的關系,積極推動社會觀念的改變和稅收制度的完善。
海南華宜財經研究院執行院長賈宜正指出,金融稅法高峰論壇已成為領域內各位專家、各級智庫與行業協會交流的重要平臺,持續不斷地為社會貢獻著卓越的智慧和力量。
國富浩華(北京)稅務師事務所有限公司總經理左振艷提出規范我國資本市場積累,需要在稅制安排和政策層面做好頂層設計,需要政府、市場主體、社會中介機構等多方合力。
第一單元“規范資本市場財富積累的財稅法治保障”主題發言由中國法學會財稅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政法大學施正文教授主持。
北京大數據協會財稅大數據專委會常務副會長焦瑞進建議,建立智能的稅收征收體系,確保稅收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性、支柱性和保障性作用得以充分發揮。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朱為群教授指出,政府的稅收政策應當秉持平等待人的公平稅收理念,恪守量能納稅原則。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席曉娟副教授認為,共同富裕下的稅收及稅法研究的變化主要在于強化高收入群體的個稅征管。國富浩華(北京)稅務師事務所有限公司合伙人葉曉韻對“雙高”人群如何做好稅務管理提出見解。我校法學院教授郝琳琳針對NFT交易中各主體所實施的行為以及取得的收入,應當征收何種稅以及如何適用稅率等問題進行了論述。中國法學會財稅法學研究會秘書長周序中教授對本單元學者的發言進行了總結和評議。
第二單元發言主題為“資本市場財富積累的稅法理論創新”,由中國法學會財稅法學研究會副會長賈紹華教授主持。
中央財經大學曹明星教授提出,經濟和稅收的狹義化不能解決社會共同體的發展,政府應從多渠道促進共同富裕。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湯潔茵教授指出,明確界定金融商品的范圍,應該把流通性作為核心要素。明稅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武禮斌律師認為 “公司變合伙”應從納稅主體、股東責任、公允價值、納稅地點等方面構建理論基礎。首都經貿大學何錦前教授指出規范上市公司的行為對引導資本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校法學院陳冠華博士認為股債結合型融資的稅收規則應以會計計量為基礎,按稅法規范征稅。浙江工商大學王惠教授對本單元的發言進行了評議。
焦點對話單元以“信托所得的涉稅難題及稅法規制”為主題,發言專家就以下問題達成共識:慈善信托作為第三次分配的新工具,是縮小收入差距,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應通過建立慈善信托稅制,助力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
問題聚焦單元的主題是“財富合規積累的稅制與實踐創新”,這一單元的專家就“自然人資本所得課稅規則的變與不變”、“跨境資本利得的征稅問題探析”、“非貨幣性資產捐贈扣除的所得稅實施難點與制度完善”、“規范財富積累與個人所得稅制度的優化”等前沿問題展開熱烈討論。
本次論壇圍繞黨的二十大提出的“規范財富積累機制”,結合稅法理論與實踐創新展開學術研討,具有鮮明的時代性與前沿性,集聚了金融稅法領域的高水平研究成果。論壇學術名家云集、議題前沿,匯聚真知灼見,達到了學術交流、思想碰撞的目標,進一步提升了我校法學院和金融稅法研究的學術影響力與社會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