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春回,按著我國農歷時序即將進入春節。
提起春節,確有很多民俗趣聞值得記述和回味。“臘鼓催年”,這種傳統習俗一般從“臘八”開始,一直延續到元宵節后。用各種米、豆及栗子、小棗等熬成的“臘八粥”,至今也是人們喜食的應節食品。“臘八粥過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舊時俗稱“祭灶”。祭灶以后,人們開始準備過年,掃房、洗澡、理發是必不可少的,以干干凈凈過大年。春節前夕,貼春聯、買年畫,這是年前一項重要活動。“新年新月共新春,花紅對聯貼滿門”,春聯不僅是節日的裝飾,也是人們對未來的寄托,對新春的祝頌。年畫,過去主要突出一個“喜”字。這種民間的文化藝術品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而且也顯示著一種招人喜愛的魅力。
農歷除夕和大年初一是春節的高潮。從兒時記事起,我印象中除夕和大年初一既不許動剪刀,也不許說不吉利的話,尤其除夕夜間,家家戶戶幾乎一夜不睡,叫作“守歲辭歲”。三十晚上的團圓飯,講究在半夜子時合家聚到一起吃,叫作“更歲餃子”,明清時期,也曾叫過“煮餑餑”。當時民諺說:“煮餑餑,皮兒薄,餡兒多,婆婆吃了笑呵呵,一家滿張羅!”這也意味著吃完餃子即開始進入新的一年,也是為了取個吉利。
拜年,是春節期間一項主要活動。大年初一,親朋好友相見,總要互致問候,相互祝福,正如古籍中所記載:“車馬喧闐,追歡竟日”,春節達到了高潮。如今這種活動仍然不衰,只是形式不同罷了。
逛廟會,是春節期間另一番盛況。以北京來說,廟會很多,如著名的“都中巨觀”白云觀,歷史悠久的“廠甸”等等。有一年正月初我去逛廟會,只見商賈云集的廟會市場,不僅可以買到各種傳統商品,吃到各種地方小吃,而且也能觀賞到民間組織的各種“花會”,如秧歌、高蹺、旱船、中幡等等,各懷絕技,五花八門,好不熱鬧。據說,過去“豐臺十八村”的“花會”很著名,至今在當地還流傳著“后泥洼的棍,前泥洼的幡,孟村的旱船跑得歡,樊家村的童子眾會參”。
“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時值改革開放的大好年代,祝愿同學們過一個吉祥如意的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