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業基本介紹
信息工程專業建立于1999年,擁有電子信息類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2016年獲批北京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020年獲首批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2020年獲批北京市級-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21年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首批示范課程。獲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獎、北京市優秀教師、優秀教材、精品教材、教指委規劃教材、校級優質/示范課程等多項榮譽。
圖1 信息工程專業歷史沿革
專業遵循“立德樹人、聚焦工程、融合創新”的人才培養理念,以學生為中心,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重大需求,發揮本校食品、商科和輕工優勢,以智能信息處理、通信技術為核心,交叉融合新工科、人工智能、移動互聯,強化工程創新實踐,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均衡發展,累積培養本科生千余名,近幾年平均深造率達48%。
二、專業師資力量
現有教師16人,副高級以上14人,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北航、北理等知名高校,半數具有海外訪學經歷。多人次獲北京市“大先生”、北京市優秀教師、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北京市屬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師,校級優秀教師等榮譽。擁有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平臺,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5項;北京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教育教學成果1項、北京市精品教材3本、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獲獎教材1本。
三、專業建設舉措
(1)課程思政全覆蓋,構建新兩主兩強化新工科課程體系
以課程思政為引領,聚焦新工科的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等新興信息技術,制定符合新工科和工程認證標準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兩主兩新兩強化”的新工科課程體系。定期組織教學研討、集體備課和課程思政培訓,鼓勵專業教師參加課程思政優秀教師評選,發揮導師制優勢,將思政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為學生量身打造發展規劃。以課程思政為支撐,加強“金課”建設,打造一批教書育人樣板課堂。
(2)創新教育資源,建設優質課程與教材
引入網絡學習平臺,將“互聯網+”融入教學過程。建立以“虛擬仿真金課-MOOC資源-精品教材-工程案例庫-校內外實踐基地”為特色的立體化多維度教學資源,與多所高校共建北京高校電子信息類專業群,建設“校際資源共享”平臺。構建“名師引導-精品課程-優質教材-實踐創新-產教融合”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
圖2 信息工程多學科交叉課程體系
(3)以虛擬仿真金課建設為引領,構建面向新工科的實踐教學體系
深入領會并實施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圍繞“科教融合、自主實踐、開放交流”建設思路,構建“實踐課程-學科競賽-科研項目-企業實習”四段式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建設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及學科競賽教師指導團隊。以創新創業、科創訓練及課設、實習、畢設等為抓手,構建“競賽式”專業綜合設計實驗課程。打造“定制化”校企合作實踐課程和“多維多層”實踐教學機制。
圖3 面向新工科的多維度實踐教學體系
(4)利用優質資源,創建“高校-企業-科研院所”協同育人機制
按照“產學研深度融合、協作多贏”理念,建立“教師工程素養協同培養、教師團隊協同打造、教學平臺協同共建、教學模式協同合作”四協同育人機制。充分發揮教學名師、一流課程團隊引導作用,對新進教師實施導師制培養,優化專業師資結構。建立涵蓋教學目標制定、教學資源保障、教學質量監控、教學成果激勵、教學質量反饋促改等的閉環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實施“耕耘工程”,建立“教師-輔導員-學優生-學困生”定向幫扶制度;實施“導師制”個性化學業指導,保證人才培養質量。
四、專業建設成效
自2021年獲批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以來,在學校和學院的大力支持下,信息工程專業在專業建設、立德樹人、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改革和課程成果、人才培養和協同育人方面都取得了較好的階段性成果。
1.強化專業建設,推進教育水平提升
在專業建設方面,近3年來,圍繞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要求,優化培養方案和課程群組,積極申報認證。定期組織教學研討、集體備課和課程思政培訓,發揮導師制優勢,為學生量身打造發展規劃。2022-2024年參與學科競賽及獲獎人次逐年增多,學業警示人數逐年下降,專業學位獲得率從92.3%提升至100%。
2.立德樹人、聚焦工程、融合創新
遵循“立德樹人、聚焦工程、融合創新”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中心,面向學生能力產出,不斷改進優化人才培養體系。打造面向智慧商業、工業互聯網和食品安全領域智能信息處理及分析的特色學科交叉課程體系;建立面向新工科的“實踐課程-學科競賽-科研項目-企業實習”四維度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名師引導-精品課程-優質教材-實踐創新-產教融合”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
3.打造標桿教師隊伍,青年教師快速成長
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近3年獲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1項,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課程實驗教學案例競賽獲全國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華北賽區獎3項;學生對教師工程背景助力課程目標實現的滿意度超過92%。校企聯合實驗室6個、校外實習基地8個、校內專業實驗室10個。
表1 課程實踐教學案例獲獎情況
4.深化教育教學理念,改革教育教學方式
在教學改革方面,近3年獲批校級教改項目2項,發表教改論文20篇。在課程教材建設方面,近3年獲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1門,完成線上線下課程3門,其中《人工神經網絡導論》入選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2021拓金計劃首批示范課程;獲省部級精品/優質/規劃教材2本。
5.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畢業生獲廣泛認可
本專業始終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全程和全方位育人,切實保證了人才培養質量。近3年,專業學生獲北京市三好學生1人、國家獎學金1人、校長獎學金1人、國家勵志獎學金25人,北京市先進班集體4次、十佳優良學風班1次、校級優秀班集體2次。
近3年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獲得國家級一等獎6項、北京市一等獎21項、國家級/省部級二等獎和三等獎共139項,專業教師獲得國家級/省部級學科競賽優秀指導教師4人次,北京市教學名師1人次,獲批2022中國機器人大賽賽事基地。
6.融合賦能·產學研協同育人
在產學研協同育人方面,近3年學生完成教育部協同育人項目6項、國家級/北京市“大創計劃”項目11項、制作科技作品20件;用人單位對2019屆畢業生的滿意度達到了92%,其中63%為很滿意。用人單位反饋表明,本專業畢業生理論基礎扎實,外語和計算機水平高,工程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能力較強,能迅速適應崗位需求,成長為單位技術和管理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