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業基本介紹
1997年,我校新聞學專業創建并率先進行經濟新聞特色辦學;2006年被評為學校重點建設專業;2009年成為北京市特色專業建設點;2011年,“經濟新聞特色教學體系建設”獲教育部新聞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聯合頒發的“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教學創新項目獎”;2013年該項目獲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14年本專業被確立為學校本科教學綜合改革示范專業;2019年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我校新聞學專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圍繞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建設,瞄準國家和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對傳媒類人才的需求,依托學校商科等優勢學科資源,適應媒介發展新趨勢,培養堅持正確政治立場和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人文社科基礎知識寬廣,新聞傳播專業知識系統,掌握全媒體新聞傳播業務技能,擅長經濟新聞報道,堅守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具有全球視野、創新思維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服務數字化時代中國經濟議題國際傳播,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復合型創新型新聞傳播人才。
我校新聞學專業以經濟新聞為特色方向,在經濟新聞人才培養領域經驗豐富。教學成果“經濟新聞特色教學體系建設”獲教育部新聞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聯合頒發的“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教學創新項目獎”、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先后主辦多屆“全國經濟新聞改革與發展研討會”“全國大學生經濟新聞作品大賽”和財經類高校新聞學專業建設研討會,在財經類高校經濟新聞人才培養領域具有較高影響力。
近年來,本專業遵循新文科建設理念,適應技術變革新趨勢,將新聞傳播學與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交叉融合,將新媒體技術應用教育與全媒體業務能力培養相融通,積極進行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模式改革,廣泛建立實習實踐基地,實行本科生導師制,注重學生全面素質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
本專業以課程仿真、項目實踐、專業競賽、媒體實戰、創新創業和調查研究為依托,構建循序漸進、交叉滲透的“六位一體”綜合實踐教學體系。以賽促練,與多家財經媒體共建“協同創新實踐基地”,推動學生在媒體實戰中不斷成長。學生在多項國家級賽事中獲獎,在媒體發表大量實習作品。專業還依托社會調查、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創新創業實踐和畢業論文等活動,著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開放性思維和創新精神,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分析研究問題的能力。
本專業學生就業面廣,就業質量好。畢業生可在各類媒體從事記者編輯工作,也可在互聯網公司、文化傳媒公司等單位從事媒體產品策劃、節目制作、新媒體運營等工作,或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等從事信息傳播、輿情分析、公關宣傳和組織文化建設等工作。畢業生就業單位包括中央網信辦、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人民日報社、新華社、北京廣播電視臺、北京青年報、經濟觀察報、21世紀經濟報道、深圳商報、新浪、網易、騰訊、愛奇藝、阿里、中國人民大學、四川大學等,不少畢業生已發展成為單位的中堅力量。一些畢業生進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美國南加州大學、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等名校讀研深造。
二、專業師資力量
本專業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專職教師14人,均來自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名校。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講師4人。教師中北京市青年教學名師1人,中青年骨干教師2人,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1人;碩士生導師10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13人,擁有國外訪學和進修經歷教師13人。專業與業界聯系廣泛,多名教師有業界工作經歷,7名教師在媒體掛職交流。教師主持20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榮獲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北京市北京市高校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北京高校優質本科教案等多個省部級獎項。
三、專業建設舉措
近年來,我校新聞學專業以北京市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立足首都文化創意產業和數字經濟發展趨勢,依托學校商科優勢、順應數字化轉型趨勢,堅持經濟新聞特色辦學,以提升內涵質量為根本,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實現新文科人才培養與服務首都經濟文化發展“雙輪驅動”,實現專業內涵式發展。具體專業建設舉措如下:
舉措1: 以“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課程為抓手,全部課程融入思政元素,有意識地將國情教育、黨性教育和專業教育有機融合起來,并佐以每年系列新聞傳播大講堂活動、主題研討、實地參觀以及思政活動競賽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踐行“四力”要求,形成點面結合、雙向推進、形式多樣的課程思政和立德樹人新局面。
舉措2:深耕經濟新聞特色,進一步體系化經濟新聞特色課程模塊,鼓勵教師在課程教學中融入更多與經濟新聞相關度的案例。持續開展全國經濟新聞改革與發展研討會、大學生經濟新聞作品大賽等特色會賽活動,在新聞學特色教育、經濟新聞研究和經濟類媒體中搭建平臺,服務數字化時代中國經濟議題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
舉措3:專業適應時代發展,在經濟+新聞交叉融合基礎上,跨學科組構課程團隊,將傳媒行業數字化轉型下的新聞生產變革、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下的教育理念更新融入課程體系的交叉融合迭代,在2020年版、2024年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匯中,從技術思維+人文素養、數據分析+跨媒體敘事能力等維度,實現學科知識交叉融合,強化新文科背景下與“媒介融合”大趨勢的對接,進一步夯實新型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目標的落點。
舉措4:實行一體五維、全鏈融通、多元協同新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加快線上課程、混合課程建設,深化課程教學改革,不斷提升教學水平。以學生為中心,將本科生導師制規范化、標準化。通過引入業界力量,與多家行業媒體共建協同創新實習實踐基地,合作主辦賽事活動,將競賽活動和課程教學相結合,發揮多主體、多層次、多平臺協同教育合力。
四、獲批一流專業以來專業建設成效
1,黨建引領專業建設,堅守為黨育人初心
新聞學專業堅持將思想引領貫通于人才培養全領域,將三全育人與課程思政相融合,將專業知識與社會服務相融合,促進本科生培養工作,形成了以黨建引領專業教學的動力內生機制。支部黨員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積極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新聞系教師黨支部獲批并通過驗收教育部第二批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
2020年全面修訂專業培養方案,增加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課程、選用馬工程教材、修訂所有核心本科課程教學大綱,明確課程的育人要素、目標、思政要點。積極推動多門課程思政微視頻,組織、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觀摩和經驗交流活動。鼓勵教師參加各類思政比賽。王擎教授主講的“經濟新聞報道”獲北京市課程思政示范課程,授課教師入選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教學團隊。3人在學校課程思政優秀教師評選中分獲一等獎、二等獎。獲批學校課程思政相關教改項目1項,學校研究生思政項目1項。獲評市級先進班集體4次、校級優秀班集體14次。
2,師資隊伍繼續夯實,教學改革取得成果
常態化開展教師相互聽課與公開課活動,促進教師間的業務交流,邀請知名高校教師舉辦教學講座。建立系部集體備課制度,根據課程與研究方向將教師分成多個教學組,定期開展集體備課、觀摩與討論。
本專業現有14名教師,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13人。2020年以來專任教師新增2人,引入業界高級人才掛職,對師資隊伍力量形成有益補充。獲批4項國家級、省部級項目4項,2人獲評校級優秀共產黨員,3人獲評校級優秀教師,4人獲評校級十佳、優秀班主任,1人獲評校級教學名師,1人獲評校級教學標兵。
繼續圍繞經濟新聞特色方向加強教材建設,2020年出版《媒介融合時代的經濟新聞報道》。吳玉玲教授主持的“社交媒體對大學生社會情感與能力的影響與對策研究”獲2023年年度北京市“十四五”教育規劃課題立項。王擎教授申報的《北京重大突發風險事件中媒介化治理能力提升研究》獲批2023年度北京市教委社科計劃重點項目立項。王雪駒老師2023年在國內新聞傳播學科頂刊《新聞與傳播研究》發表論文1篇。
適應時代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變化,積極、持續開展教育教學系列改革,獲批北京市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創新項目”1項;獲校級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獲校級本科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項目1項、一般項目1項;學院“精品課程”培育項目3項;校級本科教育改革創新項目1項。
3,產學研協同形成人才培養合力服務國家和首都經濟社會發展
本專業利用北京豐富的傳媒行業資源,積極引入業界力量,創建產學研協同育人基地,為教學、育人搭建高水平平臺。與行業媒體、首都媒體共建協同創新實習實踐基地,與中國經濟傳媒協會合作主辦專業賽事活動,邀請業界優秀人士到學校講學、講座。與經濟觀察報社建成校級“本科實踐教學示范基地”“校外人才聯合培養基地”與“專業碩士協同創新實踐教學基地”;與北京商報社建成“協同創新實踐教學基地”;與北京廣播電視臺建成“學生創業就業實習基地”。
落實“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扎實開展本科生導師制。年均輔導時長331學時,超過70%的學生績點大幅提升,年均深造率36.29%。2020年導師制作為必修課被納入培養方案,進一步明確教學目標、內容、考核方式。在導師指導下,8個學生團隊獲批8項國家級或市級大學生科研與創業行動計劃項目,10位同學在國內期刊上發表7篇論文,其中1篇為北大核心期刊。連少英教授、董華峰教授指導的本科生畢業論文獲評2022年度、2023年度北京高校優秀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羅昶教授、許莉副教授等指導的指導學生獲得2023年“挑戰杯”首都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專項賽一等獎、特等獎。全力支持學生參加“北京·國際范兒”短視頻大賽、“經觀未來創新計劃”作品大賽等各項專業比賽并屢獲佳績。
本專業立足特色和優勢,開展對外宣傳培訓和研究工作。與中國網、中國外文局、北京市外辦等單位合作,促進產學研深度對話,圍繞社會需要,持續提升社會服務效能。相關培訓和研究成果,促進北京市對外工作與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推動中國經濟媒體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為媒體對外講好中國經濟故事提供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