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業基本介紹
北京工商大學環境工程專業歷史悠久,于1979年設立并招收本科生,是全國最早成立的環境工程專業之一,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學校首個獲批通過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專業。2021年,環境工程本科育人團隊榮獲“北京高校優秀本科育人團隊”。
環境工程專業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全面落實課程思政為抓手,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為突破口,建立了面向學生產出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構建了“一理念”全程持續改進的人才培養機制、“二多元”實踐創新教學保障體系、“三聯動”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改進體系及“四合”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環境工程專業教育教學改革體系,實現從實行到實效的質量轉變。專業立足北京,面向全國,傳承輕工環保特色,突出城市精細化治理和生態環境與食品安全,水污染綜合防治理論與技術、城市大氣復合污染與控制、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處置、清潔生產與資源綜合利用、生態環境與食品安全等五個特色鮮明、具有優勢的學科方向。專業獲批建設國家環境保護食品鏈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擁有中國輕工業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重點實驗室、全國生物發酵綠色產業鏈分析與碳排放評估技術中心、清潔生產技術中心等科研平臺。經過四十余年的發展,累計培養本科生2000余名、碩士研究生400余名,他們已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生力軍。
二、專業師資力量
專業現有專任教師42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5人,全部擁有博士學位,具有博士后研究經歷20人,具有海外經歷22人。擁有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青年科學家獎(優秀獎)3人,中國化工學會工程熱化學青年獎1人,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有機固廢專業委員會主任1名,北京市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1人,北京市屬高校青年拔尖人才5人,優秀青年人才1人。專業負責人姚志良教授現任北京工商大學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書記,是北京市青年拔尖優秀人才、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青年科學家獎優秀獎獲得者,擔任國家環境保護食品鏈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主任。
三、專業建設舉措
1.立足學生培養目標,持續優化人才培養與質量控制體系
環境工程專業立足首都,面向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人民生命健康重大需求,傳承學校輕工、食品和商科特色,針對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以學生為中心,面向學生能力產出,深化“復合型、應用型”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形成多層次、多維度實踐教學體系和教研相長的創新能力培養模式。建立基于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目標設定-過程培養-目標達成-持續改進”閉環人才培養質量控制體系,實現人才培養過程及質量的持續改進,并于2021年通過工程教育認證。
2.深化課程思政教育,構建以工程教育為依托的思政育人體系
基于立德樹人目標制定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修養、法治意識和道德修養五個課程思政的畢業要求,分別由各專業課程進行支撐,明確各門專業課程要達成的目標任務,將課程思政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建立了環境工程專業課程思政指標點及可復制推廣的課程支撐體系,形成了環境類專業課程思政案例庫及行之有效的課程思政評價機制,解決了課程思政落地執行難、教學指導案例及效果評價機制缺乏的問題,實現從“實行”到“實效”的質量轉變。
3.完善教學管理制度,建立教學質量全方位保障體系
加強制度建設,構建專業培養目標達成度、畢業要求達成度、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等多項制度,嚴把出口關。每學期對教學過程進行監督檢查,針對課程教學過程中的教學大綱導向、教學過程中形成性評價、課程目標與教學內容匹配等方面進行檢查,實現了對本專業教學過程各教學環節的監控、管理、評價、反饋、改進,不斷提升本專業的教學質量水平。同時落實學生、督導和同行結合的教學質量監控,形成完善的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
4.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持續推進培養方案修訂
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和“雙碳”目標,深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將綠色低碳理念納入教學體系,交叉融合經濟學、金融學等學科,深化“復合型、應用型”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充分聽取專家意見及建議,貫徹落實本科培養方案修訂工作,增設環境工程專業碳中和創新實驗班,推動雙語課程改革,形成以環境工程為基礎、工商融合、多學科交叉滲透的碳中和特色人才培養路徑。
5.完善實驗實踐環節,構建教學保障體系
立足于環境專業所處行業特征,改變傳統的教學體系,打破場地限制瓶頸,構建“實驗教學+實踐教學基地”的立體實踐模式。結合校內校外優質資源,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教師工程能力培訓,強化教研室教師工程能力的提升。融合“雙導師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情景化、合作探究學習,不斷完善實驗實踐教學設計,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建立了“認知性實驗-驗證性實驗-綜合設計性實驗”多元層次實驗教學保障體系。
6.以賽促教,實現教師能力與學生能力雙向互促提升
本專業根據環境工程專業學生的學習特點與各類競賽現狀,進行了系統分析與調研,提出了專業指導教師和學生組成項目訓練隊伍參加各類大賽為背景的“以賽促教、以賽促學、學賽結合”的教學模式,從合理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組建教學團隊、搭建校內大賽平臺、健全獎勵制度等方面,來保障教學模式改革的實施,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7.搭建國際交流平臺
致力于推動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國際化,打造高水平的國際交流平臺,為學生提供國際化體驗。通過舉辦第六屆亞洲水回用學術研討會和“一帶一路”中歐科技發展國際論壇暨第一屆環境食品安全與健康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國際會議,促進國際交流,通過學生之間相互學習,用更寬廣的視野認識世界,了解中國。本專業共設立了多門雙語課程,包括儀器分析、科技文獻檢索和論文寫作、環境與食品安全,進一步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使學生們具備扎實外語表達能力、跨文化溝通能力和外語應用能力,成為具有創新、創造和全球視野的高素質拔尖人才。通過搭建多種多樣的平臺提供更多交流渠道,鼓勵中國學生勇敢“走出去”,引導國際學生“留下來”。近三年,共9名本科生出國留學,包括悉尼大學、謝菲爾德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共招收5名國際留學生,他們分別來自幾內亞、巴基斯坦等國家。
四、專業建設成效
1.“面向產出”的立德樹人成效
構建面向產出的人才培養模式,并通過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優化課程體系設計,建立課程負責人制度,強化組內聯動制度;編寫了“十四五”高等學校環境專業教材《環境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通過實踐育人促進人才培養;完善課程質量評價體系,建立持續改進制度體系與輔導員、班主任、授課教師聯動機制。形成基于OBE理念的專業課程融合思政育人模式,構建順應國家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教學體系及課程支撐體系,形成課程思政教學案例體系,研究課程思政教學質量評價及持續改進機制,提高面向產出的教學質量及人才培養質量。升學就業率由五年前的84%提升至100%,其中升學率由五年前的不足37%提升至近幾年50%以上。
“十四五”高等學校環境專業教材《環境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
實踐基地建設:北京市魯家山循環經濟基地(左);“環境污染精準溯源中心”簽約儀式(右)
課程思政教學質量評價及持續改進機制
2.“強化能力”的實踐創新人才培養成效
專業教師重視科研與教學融合,將科學研究反哺教學,教學過程中融入最新科研成果與學術前沿。連續多年獲得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針對生態環境問題,與北京房山、懷柔等區開展共建活動,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加強實踐基地建設,形成多層次實驗教學及多維度實踐教學保障體系。舉辦全國大學生環保科普原創大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類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實現從“理論”到“創新”的機制轉變。
近5年,本專業共承擔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4項,其中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4項,校級重點項目3項,受邀出席教學改革研討會并做主題報告4人次,2人次獲校級課程思政優秀教師獎。2021年獲評“北京市高校優秀本科育人團隊”和本校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工程》獲得北京工商大學網絡優質課程建設資助,《人類與環境》和《大氣與大氣污染》獲得北京工商大學優質通識選修課項目資助。本專業教師出版著作/教材、發表教改論文等代表性教學研究成果14項。近5年,本專業教師或校級/院級教學競賽獎24項。
3.“產學研用”的社會服務成效
本專業致力服務環保行業可持續發展,積極承擔國家/行業標準制定,深入企業開展評價服務,走進社區參與生態文明科普。城鄉有機固廢高值安全利用的理論創新和技術研發及應用,在餐廚廢油資源回收、有機固廢資源化處理、污水治理等領域牽頭制定國家標準 2 項、行業/團休標準7頂,其中,主持發布《餐廢油資源回收和深加工技術要求》(GB/T 40133-2021)和《城市園林廢棄物資源回收和深加工技術要求》(GB/T 40199-2021)國家標準2項,發布《調味品、發酵制品制造工業污染防治可行技術指南》(H)1303-2023)國家生態環境標準1項;擁有國家清潔生產審核師 11 人,為輕工食品等行業25 家企業提供清潔生產技術咨詢、綠色工廠評估及綠色產品評價服務,有效推動提升了行業綠色低碳發展水平。近年來主辦/承辦行業會議26 次,參加國內外會議 48 人次,舉辦環境發展高端論壇和環境學者論壇共4期。與首都師大二附中開展的科普科創雙融雙促助“雙減”項目,相關報道入選“學習強國”,播放量超過 4 萬次,獲生態環境部“我是生態環境講解員”優秀組織單位。
與首都師大二附中開展的科普科創雙融雙促助“雙減”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