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團隊介紹
“食品添加劑教學科研教師團隊”于2018年1月被國家教育部批準為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該團隊負責人為孫寶國教授,工學博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料和食品風味化學專家,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國家973、863和國家科技支撐項目7項,獲授權發明專利20余項,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2019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該團隊共有19人,其中17人是中國共產黨員,成員包括教授14人,副教授1人,副研究員2人,高級實驗師2人。
二、師德師風
在“新工科”和“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在團隊負責人孫寶國教授的帶領下,團隊各成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科教報國為己任”,在教學、科研和生活中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注重言傳身教,敬業的工作態度為學生樹立了榜樣。團隊教師們在教學工作之外大多承擔著很多科研和學科建設的任務,但從未因此對教學工作有一絲懈怠,敬業的工作態度為學生樹立了榜樣。孫寶國教授堅持每年為本科生講授《食品添加劑》課程,每次的教室都會爆滿,學生們爭相來感受大師的風采。
團隊成員曹雁平教授擔任食品科學與工程支部書記期間,該支部于2019年被教育部確定為首批培育創建的“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黃明泉教授2019年被評為北京工商大學“十佳班主任”,2020年被評為北京工商大學優秀教師。李秀婷教授2020年獲北京工商大學教學名師、教學標兵評選-最受學生歡迎獎。
三、教育教學
團隊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針對現行食品專業培養體系,提出“知行融合,服務社會”理念,構建“院士引領、創新體系、強化實踐”人才培養模式,以食品添加劑為核心,構建新型課程體系,建設融合了食品添加劑的特色課程群,創新“專任教師”“行業專家”“學生自主”三類角色授課方法,完善國際型特色人才培養體系;構建有英才施教計劃、教授實訓計劃、創新大賽等多層次實踐平臺,支撐特色人才培養;以社會為課堂,科研項目和技術問題為紐帶,學生深入社會、行業、企業和科研一線,強化學生專業知識應用能力,提升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其創新創業意識。同時,為了更好的培養特色人才,在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下經教育部批準于2021年成立了“香料香精技術與工程專業”,進一步促進了香料香精方面的人才培養。該專業于2022年3月30日被全國第三方大學評價機構愛瑞森校友會網評為A++一流專業,位居國內專業排名第一位。
團隊成員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升教學理念,豐富教學手段,融入思政元素,提升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社會責任感、國家歸屬感和民族認同感,承擔了《食品添加劑》《現代儀器分析》《食品風味化學-理論與實踐》《有機化學中的光譜方法》等20多門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培養碩士和博士研究生100多人,其中多人多次榮獲國家獎學金、北京市優秀畢業生、北京工商大學優秀博士/碩士學位論文、北京工商大學學術之星和研究生創新項目等榮譽。
2018年以來,團隊成員獲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省部級獎1項,主編的《食品添加劑》于2021年入選北京高校優質本科教材課件名單;主持和完成校級教改項目3項,其中校級重點項目1項,獲北京高校“三全育人”優秀成果獎論文報告類二等獎1項(2021年),北京高等學校優秀專業課(公共課)主講教師1人(2019年),北京市級優秀研究生導師1人,北京市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團隊1支。
四、科研創新
堅持“四個面向”,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問題,2018年以來團隊各成員共主持和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多項(其中重點項目2項,優秀青年基金2項),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項目3項,課題8項,省部級和橫向項目50多項,累計科研經費近2億元;發表300多篇論文,其中高水平論文200多篇,高被引論文10篇,熱點論文3篇;出版著作5部,獲授權發明專利50多項,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優秀出版物獎圖書獎一等獎1項(2020年),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2021年、2023年),中國商業聯合會特等獎4項(2019年、2020年、2021年、2023年),中國青年科技獎1項(2019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2019年)。
團隊成員主持完成的“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食品添加劑與配料綠色制造技術研究及開發,目前已經結題,成果豐碩。該項目攻克了鼠李糖、3-羥基丁酮微生物發酵、紅曲色素雙液相耦合生物制造、高色價高純色調和耐酸梔子藍綠色生產等技術,提供了靛藍和二代納塔霉素生物制備體系的技術基礎;創新酶法合成蔗糖-6-乙酯技術,蔗糖酯化率與6位乙酯選擇率達90%以上;開發了溫敏釋放、鈣淀、減塵包埋和納米制劑等高效改性增效穩態化技術;創建甜菊糖三段分離耦合三級連續逆流綠色高效綜合提取技術及生產線,提取率達99%,節水55%;開發了以產品品質高效、資源綜合利用、生產節能減排三位一體的增稠劑乳化劑綠色制造技術體系,實現甘露聚糖精準改性;開發了噻唑類香料綠色化學合成技術,避免使用金屬催化劑和有毒溶劑,能耗減低45%以上;建成了500噸/年天然紅曲黃色素生產線、1200噸/年紅曲紅短時發酵生產線、100噸/年高色價高純色調和耐酸梔子藍生產線、植物油生物轉化鼠李糖工業生產線等8條生產示范線,近兩年實現銷售1.36億元。該項目總計取得共性關鍵技術70項,開發新產品58個,發表論文142篇,申請專利91項(授權30項),制定標準19項,實現技術轉移6項,培養了高層次人才3名,培養研究生97人。
五、團隊建設
團隊專業和年齡結構合理,老中青傳幫帶機制健全,創新“教授指導、團隊幫扶”的青年教師培養模式,為教師專業發展搭建通暢平臺,團隊中青年成員教學科研能力提升速度快。田紅玉教授2016年入選第十四屆中國青年科技獎,同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2021年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王靜2015年獲中國食品科技學會科技創新獎——杰出青年獎,2019年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團隊成員張玉玉2019年被評為教授,2021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項目。2023年孫金沅教授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六、社會服務
團隊成員積極參加各類社會活動,多位成員在多個學術團體機構擔任理事長、理事、執委、委員及多種學術刊物擔任編委等社會職務,同時大力開展產學研合作,將相關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與企業簽訂的技術轉讓、技術開發和服務等橫向合作項目有近40多項,合同金額超過3000萬元。
團隊成員還利用教學、科研成果促進科普工作,通過科普工作推動教學科研,實現互動互助互促。團隊成員參與編寫的《躲不開的食品添加劑——院士、教授告訴你食品添加劑背后的那些事》一書具有科學、系統、權威的特點,不僅成為科技人員、管理人員、政府決策者、媒體人、教師及學生學習食品添加劑的好教材,也是普通民眾全面、正確認知食品添加劑的科普讀物,受到廣大讀者的普遍歡迎,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在新浪網讀者評選2013年“公眾愛讀的科普圖書”中位列第三位。孫寶國教授還多次在科協組織的活動中進行科普講座,引導大家正確認識食品添加劑。2017年1月《躲不開的食品添加劑——院士、教授告訴你食品添加劑背后的那些事》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