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在教室前排凝神記筆記的女孩,志愿活動中步履不停的“藍馬甲”,深夜伏案時墨香盈袖的書法愛好者。她的青春,從未被單一標簽定義,而是在學術的嚴謹、奉獻的熱忱與藝術的火花中交織出獨特的光譜。
2023-2024學年校長獎學金獲得者,現已保研至安徽大學,她就是經濟學院經濟學專業2021級本科生謝夢。
一、做跨文化交流的“擺渡人”
謝夢的志愿服務故事里,藏著一份跨越國界的溫暖。在2023年北京服貿會擔任志愿者期間,她曾幫助一位迷失在展廳的意大利展商重新找到展位。
當時,在咨詢臺前整理資料的謝夢注意到一位疑似迷路的外商。"Can I help you?"她主動上前詢問。在了解到這位來自意大利的商人是首次參加服貿會,因不熟悉場館布局誤入其他展區后,謝夢不僅用流利的英語為他指明路線,更貼心地畫下路線圖,最后索性親自帶路。
途中,她化身"文化使者",介紹服貿會的主題,以及一些熱門的活動安排,并且還推薦他體驗特色展區。外商被她的熱情感染,敞開心扉聊起對中國市場的期待:"中國展會的規模讓我感到非常震撼,我很期待能夠在這里找到更多的商機!"
這段經歷讓謝夢深刻體會到,志愿服務不僅是助人,更是搭建文化橋梁的珍貴契機。“當那位外商豎起大拇指時,我仿佛觸摸到了人類共通的情感。"
這樣的故事在謝夢的志愿生涯中并非個例——在返鄉的社會實踐中,她召集志同道合的志愿伙伴們,為社區留守的孩子們帶去溫暖,輔導作業,教他們寫字畫畫……謝夢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青年的擔當。
二、把時間切成“瑞士卷”

如何在績點3.93與數百小時志愿服務間游刃有余?謝夢亮出她的"平衡法寶"。首先,模塊化時間表,每周日晚用四象限法則規劃日程,將志愿活動嵌入"非黃金時段",使每周的日程時間表就像瑞士卷一樣層層疊合;其次,做到碎片化學習,隨身攜帶專業文獻,在志愿服務通勤路上完成每日30分鐘精讀;團隊協作術也很重要,作為志愿者協會會長,她建立"任務認領制",讓擅長設計的成員負責活動海報,讓擅長寫作的成員負責文案,充分發揮每個人的才能。
“我會在課余時間積極參與志愿活動,但前提是保證學業不受影響。”謝夢強調,作為一名學生,首先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然后再去幫助他人。她認為,只有當自己的學業穩定了,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志愿服務中去。
謝夢的這種平衡藝術,不僅體現在她對時間的管理上,更體現在她對自我價值的實現上。她認為,學業和志愿服務并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的。通過學業,她能夠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技能,而這些知識和技能,又能夠幫助她在志愿服務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三、墨香里的心靈共振

宣紙上的《蘭亭集序》與筆記本里的蛛網模型,在謝夢的世界里奇妙共振。在心氣浮躁之時進行書法練習,是她獨特的“思維體操”:“臨《多寶塔碑》時體會顏真卿的結構美學,忽然明白經濟學模型也需要這樣的框架感;寫《韭花帖》的散淡筆趣,又啟發我反思過度理性假設的局限……”
書法教會了她兩種重要品質:起筆時的果決如經濟學家做決策,收鋒時的回彈如志愿者處理突發狀況——看似矛盾的特質,卻恰是成長的張力。“練習書法的過程也是一個讓自己變得不那么浮躁,靜下心來的過程。”謝夢感慨到,書法對她的學習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幫助,讓她在面對挑戰時多了一份從容淡定。
練習書法,對謝夢而言,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對自我心靈的修煉。在書法的世界里,她找到了一種與自我對話的方式,找到了一種釋放壓力的出口。
四、“我的未來是星辰大海”

談及未來,謝夢的眼睛里閃爍出了不一樣的光彩。她將專注于應用經濟學(國民經濟學方向)的學術探索。她計劃系統學習高級經濟理論及前沿研究方法,積極參與導師的科研項目,提升文獻綜述、模型構建與實證分析能力,力爭在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
“我想我可能在讀完研究生之后,會繼續深造。”謝夢說。她對未來充滿信心,也對自己的選擇充滿堅定。畢業后,她計劃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深耕國民經濟領域研究,探索區域經濟發展、資源配置優化等課題,以學術成果助力社會進步。謝夢始終堅信,經濟學的價值不僅在于理論創新,更在于推動社會公平與福祉。未來,她希望以學者與踐行者的雙重身份,將學術理想融入服務社會的使命之中。
謝夢的室友這樣評價她:“謝夢是我心目中的榜樣,她刻苦努力且懂得平衡學習與生活。在生活中,謝夢樂于助人,無論我面臨何種困難,她總是愿意傾囊相助,給予我最大的鼓勵和支持。能成為她的室友與朋友,無疑是我大學生涯中最寶貴的經歷之一。”

謝夢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青春的另一種可能,在奉獻中成長,在挑戰中前行。
謝夢的青春,在奉獻中綻放,在奮斗中閃光。